有人问:先有“80后”还是先有“70后”?答案很反直觉:先有“80后”。“80后”出现的不光比“70后”早,比“60后”、“50后”、“40后”都要早。而且“80后”并不是在80年代出现的,而是在2000年前后出现的。催生“80后”概念最重要的人是
于是诞生了“80后”这个群体概念。在那个价值观还比较单一的00年代,人们对“80后”的总体评价比较负面,称之为“垮掉的一代”,自私、叛逆,没有责任心,是当时给他们的标签。这跟十年过后消费主义盛行网络普及,对90后、95后、00后的疯狂讨好,甚至跪舔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了80后的群体概念,才开始有人说70后、60后,但线年以后出生的步入社会,“90后”、“00后”的群体概念也顺理成章形成。
但这个群体概念划分法,有着明显的问题。社会发展是持续的,你很难说清楚90年出生的群体,跟91年出生的差异大,还是跟89年出生的差异大?凭啥就给分成两类了,分类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一定要分应该用一些标志性社会事件来区分,用一个时间段的时代特征对他们的影响来区分,这样的分类才有价值。比如美国把1946-1964年出生的群体叫婴儿潮一代,特征就是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开始全球化人们咣咣生孩子。把1965-1980出生在冷战末期经济滞涨时期成长起来的人群叫X一代。把1981-1997出生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普及大背景下成长的人叫千禧一代。把1998年-2012年出生的叫Z时代一句“互联网原住民”就能概况他们的特征了。
有些人直接照搬老美的X一代、千禧一代、Z时代,那就更是生搬硬套了,咱们这里发生的重要事件跟老美不一样,相同时间的时代特征更是不一样。尺子错了量出来的结果大概率也是错的。套下去不光没用,说不定还有害。接下来就结合近80年来我们经历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变迁,对我们的市场人口做一个年龄带的代际划分。
1945-1958年出生人口数量约1.5亿。他们是受共和国初期高涨的集体主义精神洗礼的一代人。群体特征是能吃苦、肯奉献、集体主义精神强烈,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共和国成立人民公社、等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他们成长的时期物质极度贫乏,节约、储蓄是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开云Kaiyun官方网站。
1979年改革开放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思想上比较保守,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各个重要时期,却较少吃到改革开放红利。反倒在1998年的下岗潮中受到较大冲击。吃苦多,奉献多但获得少,时代对他们不算友好,好处是他们从艰苦时期一路走来,物欲低、容易满足精神生活丰富(重家庭重集体)。2008年开始爆发并席卷全国的广场舞,就是该年龄带群体作为当时的主力推动。这也是最晚融入互联网的群体,近些年有了短视频他们才开始大面积“触网”。因此网络话语权很弱,在一些挑起的“年龄对立”中处在弱势甚至是被针对的地位。“坏人变老了”,是时代对他们的恶意。也因此他们是当下最不受关注被误解最多的群体。
1959到1969出生人口数量约2.5亿。他们的思想发展阶段,既有集体主义的熏陶,又赶上了市场经济的浪潮。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77年恢复高考,79年改革开放,84年深化改革,“企业家元年”92年南巡讲线年入世互联网的两次高速发展期,房地产黄金十年,白银十年,几乎所有的机会都是对他们放开的错过一个还有下一个,只要抓住一个就是人生赢家。哪怕一个都没抓住,也能通过努力实现非常大的人生改变。
目前社会上大部分企业家属于改革开放一代,各行各业中这代人也占据了塔尖的大部分。中国的改开一代再加下一代(过渡一代),十分类似美国的婴儿潮最高的生育高峰,在社会上升期成长,心态积极乐观,长期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是掌握财富最多的一代人。不同的是改开一代还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成长起来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还不是很强,当然比红旗一代有质的提升。
改开一代已经全面进入退休时期,但他们跟美国的婴儿潮一样,开启了不同以往的退休生活——“积极退休”。他们不再像传统中国老人围着下一代转,把”买菜做饭看孩子“作为生活主旋律,而是“通过开始新的活动,设置新的目标,全身心投入人生新篇章”。他们有资源、有能力、心态积极向上仍然精力旺盛,他们或在继续自己原来的事业,或开启新的事业目标,或放开享受生活开云Kaiyun官方网站。
现在流行语:“朝气蓬勃的老年人,生无可恋的中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就是指这一代人。他们更多纵向比较,因此是这个社会幸福感最强最志得意满的一群人,仍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下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积极退休”一族有着巨大的市场机会。虽然大都已到花甲之年,但他们目前不承认自己属于“银发一族”,他们还能吃到医疗和健康红利,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很多人的精力、经验、能力、资源都还在巅峰期。“人生五十刚开始,七十正当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老年群体”。
1970到1981年出生人口数量约2.85亿,是各个年龄代数量最多的群体,跟改开一代合算“中国的婴儿潮”,比美国的婴儿潮晚了将近二十年。这一代人跟改开一代保持着极强的延续性,同样在物质贫困时期长大,同样既接受了集体主义熏陶,又受市场经济及个人主义文化影响。在心态跟价值观上跟改开一代相似,但不同的是:吃得苦少了一些,机会更是少了一些;集体主义观念弱了一些,个人主义观念强了一些。
2000以后的入世、互联网浪潮、地产发展等红利,也被过渡一代吃到,其中年纪大一些还能吃到南巡讲话后的改开红利。总体而言这一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过渡”,同时具备一些上一代和下一代特征,虽然人数最多却是存在感最弱的一代。但他们是改革开放第二大受益群体,目前是各行各业中的中坚力量,也因此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经济、健康等方面的压力,消费更加实用主义。由于集体主义精神的逐渐淡薄,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女性主义觉醒等开始在这一代出现。
出生在1982-1993年人口数量2.68亿。1982年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奠定了这一代人的群体基调。他们的成长早期虽然也不富裕,但经济已经明显变好,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他们迅速在成长早期成为了家庭中心,物质上告别了短缺。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眼看着生活越过越好这给予了他们很大信心,他们是最后一批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人。从消费观念上这一代人是分水岭,告别了以往讲究艰苦节约“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理念,开始追求物欲、即时享受、提前消费开始受消费主义的影响。
他们成长过程正是我们“韬光养晦”、放低姿态跟西方学习的时间。这个时间我们跟西方的差距从感受上看是最大的。这一代人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买国际品牌、看好莱坞喝红酒吃西餐,是这一代人普遍认为的时尚。对个性化的追求、对集体主义的反叛、对传统文化和规则的质疑和挑战、独生子女带来的自我中心,使得这一代人很早就表现出跟以往不同的特征,因此也成为最早被贴上标签的群体。所谓的80后跟独生一代高度重合。
如今最小的独生一代也已经三十多岁,最大已经四十好几,正在或已经步入中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没有“垮掉”,以前的表现只是人年轻时候的必然状态,和时代赋予他们的一些特征而已。令独生一代沮丧的是,在成长过程中眼睁睁看到的改革开放红利,等到他们走向社会时候,已经所剩无几了。运气好的还能在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有所斩获,但都需要很高的门槛,普通人无法得到。同时他们习惯于横向比较,跟别人比、不同区域的人比甚至跟国外比,因此幸福感不高。
属于这代人最大的红利来自高考,98年开始扩招使得他们比以往多几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毕业的时候,高学历者还比较少,工作岗位逐年增加,他们能比较容易获得一份有竞争力的岗位,步入社会的起点是各个年龄代最高的。现在独生一代也已经进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状态中,而且相比过渡一代有更大的压力。所谓“生无可恋”的中年人,主要指这个群体。童年时期的幸福感、成长时期的信心和如今的压力、上升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让独立一代成为最的群体。“80后”、“80后吃过多少细糠”、“苦难80后”,很早就是互联网上热度很高的话题,也存在主打的商业机会和推广手段。
1994-2005年出生人口数量2.45亿。92年南巡讲线年取消粮票标志着短缺时代的结束,同时标志着人员流动性大幅度加强,农民进城务工便利性大大提高商务活动开始更加活跃。之后就是入世房地产和互联网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代人从出生到成长一直都是伴随着全球化大发展、经济繁荣,物质富足。从他们有记忆起中国就是经济大国,乃至超级经济大国。同时这又是传统中心化媒体到达顶峰,之后迅速衰落,又快速发展出互联网媒体的时代。他们身上既有传统媒体影响的痕迹,又有互联网媒体影响的特征。
富足生活、文化自信,是这代人首先表现出的特征。他们是全面拥抱互联网的第一代,互联网和全球化使他们在成长期就接触和了解更多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对外来品牌、外来文化,开始祛魅,对不同文化和观念,甚至西方倡导的LGBT,也表现出更多的包容。受高校扩招和经济发展影响,这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开始达到较高水准,之后不会再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高了。同时他们成长时期的学业压力也倍增。2000年左右全国开始普及的补习班运动,为这代人和下一代(互联网原住民)量身定制。
但最让这代人觉得无奈和无力的是,他们走向社会后发现上升通道已经变得极为狭窄。普遍的高学历并没有带来多少机会,学历贬值、“内卷”概念开始流行。最早的低欲一代进入社会到如今也将近十年,并没有看到留给普通人和刚走向社会年轻人多少时代机会。这让“丧”文化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死气沉沉的年轻人”特指这一代。90-93年这几年出生的人还能赶上第二波移动互联发展的时代机遇所以划到上一代。
好消息是低欲一代是改开一代或过渡一代的子女,且大都是独生子女。相对于上一代,父母大都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不错的物质基础最起码衣食无虞。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强的安全感,敢于去追求职场幸福感,愿意去为了兴趣而工作,甚至可以选择躺平。因此他们有底气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充分表达自我,追求平等。表现在生活、消费和工作状态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松弛感。这经常被误读为“00后整顿职场”、“95后整顿婚恋市场”等等,其实他们更多是自我表达,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话语权去“整顿”什么。
从这一始群体的人生起点开始变得非常多样各不相同。而且想要改变这种起点不同带来的分层,也变得异常艰难。多元、多样、多重复合体,也是这一代人重要特征。在全球化中重拾传统文化,在个人主义大发展中又有民族主义回归。中心化媒体走向碎片化媒体,宏大叙事从主流走向了边缘化。同时家庭观念更加淡薄,婚姻意愿和生育意愿大幅度降低。这一始赡养老人的负担和责任也都在变轻。
成长时期的富足和学习压力,走入社会的上升无望,多巴胺的随处可得,让这一代人的出现断崖式降低。尽管媒体和“消费主义”极尽对年轻一代讨好之能事,但年轻一代的消费意愿还是提不起来。对待感兴趣的事情,能够表现的很“燃”,能够爆发难以想象的热情。更多表现为“无感”。消费主义倾向和事业企图心比上一代大大降低,没有以往几代那么功利。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反应在生理上,有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睾酮水平,比上个世纪已经下降了15%-20%。尽管现在年轻人的营养更好身体更加强壮。但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明显降低了。意愿降低、小众分化、圈层消费、文化自信、品牌祛魅、性价优先、悦己体验、即时享受、数字场景、KOL/KOC引领,是低一代消费市场的关键词。
2006-2017年出生人口数量2.17亿。这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跟美国的时间已经接近,晚了不到十年。他们的生长期处在互联网充分发展阶段,他们对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已经毫无感觉,从记忆起就开始跟数字工具打交道,对手机、电脑、网络、自媒体平台、购物平台高度依赖。他们目前还处在学生阶段,还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社会性。但一些特征已经初现端倪。
他们的父母大都是独生一代或过渡一代,是吃到高考红利的那一群人,也是最后相信“努力改变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那群人。因此给他们学业上的压力非常巨大,是学业最内卷的一代。随着2018年之后,出生人数的大幅度减少,下一代青少年儿童的学业“内卷”将会彻底改变。
媒介决定信息,信息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了社会结构。他们是被互联网重塑的第一代人,从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到行为方式、社交方式,都跟前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有非常大区别。在他们眼里前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八零后们都已经非常老了,“很封建”,“很跟不上时代”,更别论更老的50;60;70了。
这代人还没有走向社会可以预见的是,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和社会支配能力后(大概还需要30年),我们目前所有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从普通的同事、朋友、亲戚关系,到深入的家庭、婚姻乃至亲子关系,再到雇佣关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政企关系等等,都会经历一轮拷问,我们法律都会经历一次较大变革。
从消费特征上看他们很早就成了消费者,小学期间就能参与个人消费决策,逐渐成为决策者,并开始介入家庭消费决策,甚至能够干涉父母要不要二胎三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参与网购、网络推广活动、种草、比价、“薅羊毛”、在网上表达,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的能力,天然就有优秀的互联网“手感”。可以预见的最重大变化是,信息文明改造社会结构从这一始。由工业文明塑造的职业分工、社会关系,将会重构。他们将在互联网新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工业时代形成的以把人塑造成生产力工具的现有教育体系将土崩瓦解,传统的工作压力、事业压力,将在这一代消弭(等他们走向社会就会发现,原来的卷学业是多么的无用和低效)。会产生大量的按照现在的社会标准下的“无用群体”,但这些“无用群体”,却能够在新的生态中彰显上几代人无法理解的价值。针对他们,原来的卖货导向、产品导向、品牌导向、kaiyun开体育官方竞争导向、顾客导向的市场手段,都会大幅度失效。产品是人的延伸,那些在人的生活中能够扮演一定角色的产品和品牌,自然能够获得他们的青睐。
“人本营销”将成为营销的主流,用户不单单是营销的客体,更是营销的主体。即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品牌和产品价值的积极创造者。
1.年龄代分析用来描述和解释一个年代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同时用来预测其未来的一些变化。对于做市场分析、预判、细分、机会洞察,有很高的价值。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和需求有可能找出具体的市场机会。比如预制菜的兴起跟独生一始掌握家庭厨房权力高度有关;国潮流行跟低一代走向消费市场有关。
2.年龄代分析非常容易与年龄分析混淆,比如每一代人在15-30岁之间都会表现出追逐时尚、个性化、对新鲜事物更敏感更感兴趣,但过了这个年纪就减弱了。“没有人会永远18岁,但总有人正在18岁”。这不是某个年龄代的特征,而是这个年龄的特征。
3.任何用来划分群体的工具都遵循这样的规律:“群体内的个人差异,大于群体间的差异”。所以要想进行更精准的市场细分和分析,用更多的维度组合是更好的方法,比如年龄代可以结合年段段、收入水平、所在区域等不同维度结合分析。
4.本年龄代分析是概述,每一个年龄代总体特征下还能有更多具体表现,这些具体表现再结合你所处行业、你的细分市场选择,才能得出更有价值的判断。越具体越实用。
5.做一个社会的年龄代研究应该是权威社会学部门的事情,但我们这里一直没有,都是媒体跟着起哄,kaiyun开体育官方或者照搬美国的年龄代划分,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会误导。老苗基于自己做咨询和市场的经验,做了这么一个针对我国市场的年龄代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有心的企业做市场洞察、研判行业和把握市场机会。
其中缺乏1944年以前和2018年以后出生群体的分析。数据和少量分析内容来源是网络搜索和Deepseek,希望这方面有研究的专业人士能够给予补充完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